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以其中之一戰勝國身份出席巴黎和會。當時全國都以為中國可籍此一掃自晚清以來便積聚的烏氣及頹勢,並提出廢除各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取消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收回山東主權等要求,奪回中國自主權。但不幸,在和會上,西方列強為了本身利益,她們竟把中國出賣,把中國應有的權利出賣給了當時對中國最如狼似虎的日本。
因此,原本屬德國霸佔的山東,便沒有因德國於一次大戰戰敗而交還中國,卻轉到日本手中。
因為這樣,當時在山東的中國人民便起來抗議。起初,出來遊行抗議的人民只有幾千人而已,不久,參與嚮應人數便遍及中國二十多個省,一百多個城市,實行全國上街示威抗議,又罷工、罷市、罷課以及抵制日貨。
最後,經過多日,由旅法華工、留學生和華僑數百人前往中國政府總代表駐地,要求拒簽和約。而中國政府代表因國內同胞團結一致的力量,終於沒有出席巴黎和約的簽字儀式。
可見,五四運動,是一場全中國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運動。
另外,五四運動也是一場徹底對中國傳統文學文體來一個翻天覆地改革的運動。
中國自晚清經歷了戊戌維新 (百日維新) 及洋務運動都始終未能一洗頹風,發奮圖強振作起來。故此,日積月累下來,國人明白到這除了是晚清的昏庸無能之外,更已是中國內在精神和文化的問題。所以,當時的中堅知識份子如魯迅、巴金、胡適及陳獨秀等人提倡全盤否定傳統的主張。這包括全盤否定文言文體裁,全面取而代之的白話文式書寫及引入西方的標點符號等等。
他們認為,要令中國富強,單單在科技和軍事的技術層面上改進並不是治本良方。要富國強兵,就得要從文化、精神深層方面改革,如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一樣。
由那時開始,白話文及西方的標點便完全取代了以文言文行文的方式,直至現在。
文言文沒有白話那麼精細嚴緊,這是文言文遠有不及之處。但我認為沒必要將之全盤否定。就如莎士比亞的英文一樣,兩者都代表了一個文化的歷史,當中,象徵著一個國家的特色。
這百多年以來,中國飽受蹂躪,失去了方向。使到自身懷疑,甚至看不起不屑自己的固有一切,從而弄至四不像。
我想,必須拋開沉重的包袱,但仍要緊記歷史,不亢不卑,少喊口號,踏實向前走每一步,那才可踏出真正富強盛世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