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05, 2006

荷李活道~


曾經多少歲月,在荷李活道以及附近一帶流連,看著她的變。

以前她是一條古懂街,各間賣每種不同古懂玩物的古懂店、古懂檔攤林立。現在,也一樣。不同的是,她幾乎只讓裝璜得高檔貴格的古懂店繼續存在,或只容這類「級數格調」的搬入。平民式,真正古風的古懂檔攤舖只剩寥寥無幾。

其中一間最有代表性、亦是最大的,甚至可說是那裡的標誌,是位於她前段,行人自動電梯旁,中區警署對面的一間。往昔,這間古懂攤舖販賣著各式各樣古懂玩意兒。除了一般的古懂,它還有其他古物,如文化大革命時的物件、古時遊戲、清末至五十年代的舊照片、各本已絕版古書 (包括黃色刊物及其他) 等等「古懂」賣。這些絕大部份都露天在街道上任君觀賞任君摸,偶爾,那位老者可能望您一望。

還記得,我十七歲左右的時候,曾拿了大量乾隆至宣統的大洋去賣給這間店,他告訴我:「二百塊吧。」
「每個嗎?」我問道。
「全部啊!」
交易當然沒有完成。

還有一次,是在幾年前。我去那裡找升官圖遊戲,但那裡沒有。他說很難再找到的了。我不但沒有失落,還有一份滿足感。

現在,這間古懂攤舖已縮少了很多,很多。每次經過,看見它擺放古物的範圍縮少了和再沒有舊照片供人欣賞等,總有著一份恐懼。

變的,又豈只它?!以前沒有行人自動電梯,現在差不多由海皮直通半山。以前的中區警署以及域多利監獄,現在已完成了它的角色,列做遺蹟。之前政府還竟膚淺到要將其拆掉。當然了,官商共奏和諧樂章之故嘛。

除了荷李活道,其附近一帶如摩羅廟街及摩羅廟交加街,本來都散發著同一股幽香、韻味,但漸漸,起初原先寄生在那裡的酒吧及餐廳,如今,反轉過來,好像寄生的,是那些古懂攤舖。即使是那些「高檔貴格」的,也是。

常言道:「變幻才是永恆」,也許是對的。香港開埠之初,荷李活道也不是古懂街,不過,當一個文化成形,並成了一個標記、圖騰之後,我們是否仍需要說甚麼「要向前看要進步就須要改變」這一類說話?!看看我們現在的香港,改成怎樣?!拆了,新興建的建築物是何等俗不可耐,何等像一件件相類似的制服?!

最後,再看看,比較一下希臘的雅典與中國的北京,您就會知道箇中玄機。Posted by Picasa

5 comments:

Ruth Tam said...

Chinese are quite destructive to culture. In Athens, people really make an affort to protect the historical sites. In Beijing, not to mention what happene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even today people are destroying culture for the sake of economic growth.

梁巔巔 said...

冇錯!!!!!

一副暴發户氣.... 唉~

北京, 令人心痛. 尤其是如果以前去過的話.

樂遊 said...

可能以前是殖民地,香港有些地方能出現老外眼中的異國風情(如摩羅街),現在回歸了....不用這些風情....加上去殖化和地產商....後果可以想象
高官們的思維是這樣的了
我很怕兩樣野...一叫「景點」二叫「地標」
佛門清靜地的寶蓮寺....現在變成怎麼樣?
他們成日以為老外會愛甚麼superstar 如rolling stone....會愛看搶包「比賽」看地標看高樓
其實他們來到香港可能更想看的是 Chinese Opera.....特別是假如我們怎樣也做不到自由神像、凱旋門(巴黎那個)那種有歷史有「過去」的「地標」就不要硬來。成日想學倫敦紐約,前者不會把毀掉西敏寺後者不會收回百老匯「再發展」
中國人呀....自己看小自己的東西,別人可不是這樣看你呀!

Kineyi said...

看龙应台的思索香港

梁巔巔 said...

樂遊兄,

完全同意. 尤其是最後一句~ "中國人呀....自己看小自己的東西,別人可不是這樣看你呀!"

Kineyi,

有大概看過.

連外人都感到可惜, 心痛!